客家人对贺州的建设有什么贡献
广西贺州在明代万历五年已创办鸣阳书院,9年后又创昂霄书院,清雍正十三年再办起临江书院,一直办到废科举兴新学。民国初年,凡客家人聚居之乡都办起了小学。1905年创办了贺县师范传习所。1921年在贺街创办了贺县第一所中学——贺县中学。1930年又在贺街文庙左侧办起了一所女子小学和一所女子中学。1940年,客家人黄研真、黄德占等人,在专员胡天乐的支持下,联合矿业界人士,创办了蜚声中外的临江中学(今贺县高中)。1945年,公会客家人吴冠凡、谢立三、吴公让等又创办私立大公中学(后为贺县第三中学)。客家人积极办学,人才辈出,促进了社会进步。客家人舍得下本钱供子弟读书的好传统也值得称道。只要子弟上进,上大学,出国留学,都竭力提供学费。父母供不起,亲属相帮,或由宗族、祠堂相助。有的家族设祠堂谷,专供子弟读书。
清代贺州涌现4名进士,就有2名是客家人。一是刘宗标,贺街双莲人,光绪二年丙子恩科进士;二是林世焘,莲塘永庆人,光绪三十年甲科殿试,赠二甲第二名进士。
革命战争年代又出现黄土韬、罗奋平、官平洋等一批客家籍的革命烈士。黄一平少将(曾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、广西省壮族自治区副主席、区政协副主席)、苏丹、吴冠凡、黄研真、黄朴心、黄传林等名人。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贺县莲塘镇新联村,出了个人才辈出的黄姓家族。其开基祖叫黄威和,清嘉庆二十四年(1819年)从广东丰顺迁贺县,在新联落脚。经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,已出过举人、贡生、庠生、大学生、留学生一百多人。今属黄威和后裔的约1900人,而具大学文化的近百人。一个家庭中父子、兄弟、姐妹数人同为大学生的,数不胜数。
时轮飞转,沧海桑田。客家人共具的品德都尊崇中华文化,富于开拓精神,以浩然正义之气相期许,对外反抗压迫,对内团结互助,并以此义创业兴利,教诲后人。从桂东的情况看,贺县的沙田、公会、黄田、八步、桂岭;钟山县的西湾、望高;富川的白沙;昭平樟木林。以及平乐县的源头、二塘等乡镇是客家人聚居较多的地区,那里的经济、文化就较之其他乡镇发达。那里的致富门路就广,经济能人就多。这和生活在那里的客家人适应环境能力强,思想活跃,开拓进取,勤劳敏锐是分不开的。
多重随机标签